
近年來,四川工業(yè)科技學院高度重視網絡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,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,以“四融四新”為抓手,推動網絡思政貫穿應用型人才培養(yǎng)全過程,切實做好網絡育人這篇大文章。
網絡思政融入課程育人:打造網絡育人“新生態(tài)”
學校不斷完善“線上+線下”網絡思政課程體系,打造了“課程有思政、云端有共鳴、育人成常態(tài)”的網絡育人“新生態(tài)”。依托易班平臺聚合原本分散的思政元素,構建“網絡思政課”矩陣。建成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》《大學生國防教育》《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》《學習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系列微黨課》等40余門網絡思政精品課,累計學習突破25萬人次。
創(chuàng)新“專業(yè)思政”模式,通過打造“專業(yè)思政工作坊”等,著力解決專業(yè)教育與思政教育“兩張皮”問題。目前,學校電子信息與計算機工程學院“青年說·黨的二十大”、教育學院“學生微講堂”等品牌項目運行順利,得到了師生的一致認可,基本實現(xiàn)了專業(yè)知識與價值引領的有機融合。
網絡思政融入實踐育人:開辟網絡育人“新場景”
學校探索構建“實踐-傳播-反哺”的育人閉環(huán),推動網絡思政與實踐育人從“單向參與”邁向“雙向賦能”。深耕“網絡思政+第二課堂”模式,學校建筑工程學院打造“DIY手工模型制作”,體育與健康學院打造“心懷感恩”特色品牌活動。校院易班組織開展“新生入學教育”“畢業(yè)季”“求職技巧大賽”等校園網絡文化活動400余次,共有30余萬人次參與活動。
打通實踐成果轉化渠道,構建網絡文化作品評價體系。以開展“校園網絡文化節(jié)”為抓手,著力提升大學生網絡素養(yǎng)。目前,已連續(xù)開展五屆“校園網絡文化節(jié)”,參與人數(shù)累計達3萬余人次,收到各類作品2萬余份,其中有200余份作品轉化為網絡文化產品,逐漸形成了實踐育人價值鏈。
網絡思政融入文化育人:探索網絡育人“新氛圍”
學校深挖“紅色基因+工匠精神+數(shù)字賦能”育人資源庫,實現(xiàn)文化育人從“靜態(tài)展示”到“動態(tài)浸潤”。創(chuàng)新紅色文化傳播,設計“重走長征路”微信小程序,通過線上打卡、知識競答等方式吸引3萬余名師生“云端共走長征路”。
打造品牌活動,推動網絡思政與文化育人深度融合,學校經濟管理學院“漆繪中華”,學校易班“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”“網絡文化嘉年華”“紅色經典配音秀”等活動,吸引了萬名學生參與活動,以數(shù)字化手段展示巴蜀文化、工匠精神,營造沉浸式育人氛圍。同時,運用VR技術開發(fā)“云游校園”數(shù)字地圖,在新生入學教育中構建“邊走邊學”的交互體驗,5000余名新生在虛擬漫游中感受校園文化浸潤。
網絡思政融入網絡育人:構建網絡育人“新范式”
學校以易班、中國大學生在線、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網為核心陣地,依托校園新媒體矩陣形成輻射網絡,聯(lián)動多名名網絡思政學生骨干,形成“3+N+X”網絡育人共同體制,實現(xiàn)網絡思政從“流量吸引”到“價值引領”。打造“內容工廠”,設立網絡思政工坊,年均產出短視頻、H5、微信文章等原創(chuàng)作品500余件,“學霸筆記”等欄目閱讀量破百萬。
培育“思政IP集群”,在易班微社區(qū)設置“黨建思政”“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”“精品網絡文化作品”等模塊,孵化“詩書心語”“青年說”等10余個網絡思政IP。學校多次榮獲全國優(yōu)秀易班共建高校、全國四星級工作站、中國大學生在線校園行優(yōu)秀組織單位、四川省優(yōu)秀易班共建高校等榮譽,網絡文化作品獲省級以上獎勵30余項。
四川工業(yè)科技學院相關負責人表示,將堅持價值引領,持續(xù)提升網絡思政效能,增強三全育人合力,讓網絡思政貫穿育人全過程,奮力跑出育人加速度
閱讀原文 >